华人网

标题: 云备份与云存储有什么不同?有什么需要注意的 [打印本页]

作者: LC1340373239    时间: 2024-3-21 16:31
标题: 云备份与云存储有什么不同?有什么需要注意的

云备份与云存储技术是现在企业比较常用的,但是有些企业在使用云存储技术的时候,可能会遇到很多的问题,特别是对于
云备份云存储技术没有专业的技术的企业。关于云备份云存储技术怎么用,以及在使用过程有哪些注意事项,我们一起来了
解一下。
  虽然“云”已经没有智能硬件、O2O这么热门,但这并不妨碍“云”成为2B市场的宠儿。2010年之前,绝大多数公司都
认为公共云尚未完全成熟,还不放心将其作为企业数据的主要存储、备份地,但2010年之后,随着巨头们的加速布局,以及
大数据的大热,“云”已经成为资本新的标的物,据统计,仅在2014年一年,用在云计算市场的资本就有12.65亿美元,这
还不算巨头们本身的投入。
  1、云是私有的,因此应该做好调查工作
  不管你是否也这样认为,几乎每种云服务都是驻留在私有平台上的,这意味着只要你购买了任何一个云服务,你就一定会
受到供应商限制,在云存储和备份服务领域情况也一样,因此,在你决定将重要数据转储到云之前,应该对云供应商提供的服
务进行全面的调查和评估,调查服务的私有属性对你整个存储和备份环境的影响,调查平台和互操作性支持情况。
  例如,有些云供应商只支持Windows和Linux平台,如果你要使用Unix,那这是一个巨大的障碍,最后就是调查你的存
储和备份软件是否支持云供应商的服务接口。
  2、将数据的第三个副本发送到云
  强烈建议刚开始使用云存储和备份服务的公司将数据的第三个副本发送到云,各大备份软件厂商都已开始在自己的软件
中集成云服务API,如果你的备份软件尚不支持直接与云服务交互,那么只有用传统的办法进行数据复制。当数据复制到云
之后,就要评估如何访问数据,以及数据的安全性了。值得一提的是,目前已经有类似多备份这种专门处理云端数据备份的
应用。
  3、看看自己的网络带宽够不够
  要在云中存储和备份数据,首先对你自己的互联网接入带宽进行评估,究竟需要多大的带宽才能满足你访问云中数据的
需要必须回答这个问题。在本地存储和备份数据时,本地网络的网络延迟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但切换到云之后,这就是个重
要的问题了。试想一下访问响应时间从原来的不到10毫秒突然一下子变成 20-30毫秒是个什么概念,是的,云服务供应商的
网络带宽也很重要,但通常对方会提供足够的带宽保证用户的使用,关键还得看自己的网络带宽够不够。
  更重要的是,你的本地网络往往是多个业务共享的,这意味着云访问通信必须和其它互联网访问通信竞争带宽,在业务
高峰期间,这可能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存储流量是 相当惊人的,如果不采取异步方式,可能会造成网络严重堵塞,将云作为
备份目标,需要安排好备份任务执行时间,最好是放在业务低谷时段进行。目前很多备份软 件已经提供了备份时间、备份份
数的自主选择了,比如上文提到的多备份。
  4、私有云还是公共云
  关于是使用私有云还是公共云这个问题争论已久,人们总是认为公共云不安全或是没有私有云安全。在笔者看来,首先
安全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即所谓的没有绝对的安全;其次,私有云不仅存在与公共云类似的安全问题,甚至有些私有云本身就
是建立在私有云基础上的。从存储和备份软件的角度来看,都是一个磁盘阵列服务于多个服务器上的多个应用程序,如果有
特殊要求需要独立控制存储,那你必须联系云供应商要求隔离,当然这样做的成本应该会上升。
  5、远程网络文件共享的挑战
  许多正在使用云服务的公司允许他们的用户访问通过云共享的网络目录或文件,这个主意倒是不错,但一个巨大的挑战
是互联网出口通信量可能会增加四倍。通信量增加后就会导致网络拥挤,进而使网络延迟增加。正常情况下,文件共享流量
发生在本地网络,发生任何问题也会很快得到解决。
  而转到云存储后,网络问题涉及到的干系方就增多了,包括云供应商,ISP以及企业自身,这就可能导致问题持续的时间
变得更长,最后引发用户的强烈不满,因此规模很重要,如果你计划一次性将整个组织的业务数据全部转移到云中,那么首
先应研究其失效可能带来的影响,我强烈建议你采取统一规划,分布实施的原则,逐一转移。
  6、每GB的成本问题
  大量的用户对每GB的存储和备份成本的变化存有疑问。如果你仔细调查了前五个问题,并仔细思考了维持云存储和备份
策略的潜在成本,那么要回答最后这个问 题就简单了:转移到云可能对每GB的成本产生重大的影响。虽然在外围成本方面,
每GB的云成本很低,这样就可以将资本支出性成本转移到运营成本了,可能你正暗自高兴,但前面说的所有问题都全部解决
的话,每GB的满载成本可能会更高。






欢迎光临 华人网 (https://denmark.chineseol.com/) Powered by Discuz! X3.4